童年經驗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下)
Release Date:
2024-10-29
Author:
高雄榮總精神科 李旻靜醫師
366
在ACEs study後,相關探討兒童時期負向經驗與身心健康的議題大受關注,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兒童時期的負向經驗影響大腦發育、基因調控,這些影響與成年後的情緒、生理、認知、社交發展均息息相關。
然而,這樣的不良影響並非沒有轉圜餘地,研究學者發現,我們的大腦發展具有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透過持續累積正向經驗,改變神經迴路的物質傳遞,就有可能重新型塑神經發展的路徑,修正過度活化的壓力反應。
童年時期的正向經驗,滋養我們的身心健康
相對於ACEs—童年負向經驗帶來的不良影響,新的研究更著眼於PCEs(Positive Childhood Experiences)—「童年的正向經驗」。當照護者持續給予愛與陪伴,讓孩子感覺溫暖及被支持,是否能滋養身心健康,減少發生疾病的風險?
2019年發表於Jama Pediatrics的一個橫斷面研究[1],利用電話訪談的方式,共計對6,188位18歲以上成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研究中詢問受訪者「是否曾有憂鬱情況」、「過去30天內有多少日子感受到心理健康狀態不佳,包括壓力大、憂鬱及情緒困擾」,以及評估其社會及情緒支持度。此外,也詢問受訪者兒童時期的負向經驗及正向經驗,正向經驗的七個問題包括:
1. 覺得自己能和家人分享感受
2. 遇到困難的時候覺得家人會和自己站在一起
3. 能參加社區的宗教文化活動
4. 覺得對學校有歸屬感
5. 能感受到朋友支持
6. 有兩名以上非父母的成人與自己有真誠的互動
7. 覺得自己在家中是安全且被保護的
有其中一項經驗得一分,最高七分。研究設計將正向經驗的結果分成三群,0-2分為正向經驗較少組(低分組),6-7分為正向經驗較多組(高分組),3-5分則為中間組,結果發現,兒童時期的正向經驗明顯與成年後的憂鬱及心理健康有關,也讓成年後的社會及情緒支持較佳。
該研究統計顯示,高分組相較低分組在憂鬱及不良心理健康的風險降低72%,高分組的情緒及社會支持也較低分組好了3.53倍,即使是中間組也較低分組在憂鬱及不良心理健康的風險減少了50%。而且,當把童年時期的負向經驗考慮進去,不論童年時期的負向經驗是低分組(ACE 1或2-3分)或是高分組(ACE 6-7分),這樣的保護作用都還是存在,顯示童年受創的兒童,若能持續增加其正向經驗,是有可能減少其成年後發生憂鬱和心理健康問題的!
找回孩子的復原力
當我們遇到壓力、困境,包括疾病、變故、生命威脅時,我們如何去面對困難、解決問題,使自己從逆境中彈回,能成功適應,這就是所謂的「復原力」。如何協助有童年負向經驗的孩子找回復原力,重回健康生活,2017年的Pediatrics期刊有以下建議[2]:
1. 培養孩子正向的待人處事並加強其執行功能
2. 提升親職功能
3. 對於母親的心理健康給予支持
4. 教導父母如何好好照顧自己以及維持家務常規的重要性
5. 對於童年受創的孩子,建議先預告可能會出現的後續影響
從上述建議我們看到,要幫助受傷的孩子復原,更需要先照顧好他們的父母(照護者),唯有當父母能安頓身心,才有能力去照顧孩子。這個過程需要整個家庭、社會一起努力,而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角色更是不可或缺,適時提供專業諮詢與協助,給予父母情緒支持,才能陪伴家庭一起守護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