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才發現,原來這個社會不要沒有主見的乖小孩

發布日期:

2021-05-05

作者:

周彥君 臨床心理師

664

長大後才發現,原來這個社會不要沒有主見的乖小孩

五十歲左右的男性,診斷焦慮症和婚姻問題。他面容愁苦地看著桌面,悠悠地說:「我老婆一直罵我沒有主見、做不了決定,可是,我就真的不知道啊!」經過引導探詢,才知道他從小被身邊的大人讚許是一個「安靜不多話」的乖小孩,殊不知小時候備受肯定的優點,長大之後卻被責備為「沒有主見」,他的認知失調可想而知。


她是一個初出社會的年輕女性,診斷重度憂鬱症和職場壓力。我問她什麼原因來就醫,她說:「是我媽叫我來的」,我問她對於自己就醫的感覺,她躊躇了許久,好不容易擠出幾個字:「…我應該要有什麼感覺嗎?」幾次會談下來才知道,她在職場上從不拒絕別人的要求,就算不願意、超出自己的負荷、甚至被上司性騷擾,她仍舊乖乖地做所有人交辦的事,於是別人輕鬆而她卻超出負荷,最終離開了壓力職場。她小時候也總是乖乖遵照大人的指令做事,不明白如今到了職場卻必須表達自己的意見,並學習捍衛自己的界限和立場。


他們都是我們東方社會強調且喜歡的乖小孩,不會有反對意見,甚至不會有感覺,不需要人操心,他們有什麼問題呢?


他們在當子女的時候沒有任何問題,他們的乖巧還能成為父母拿來說嘴的長處,或者甚至到了容易被忽略的程度。但是長大了以後卻發現,這個社會不要乖小孩、不要沒有聲音的人;而是要在家當乖小孩,在外卻能表達有主見、又能與人溝通合作的人。


這對父母的教養來說,其實是一件相當矛盾詭異的事。要怎麼教出在家裡不表達意見、絕對順從(不表達就沒有溝通的必要,當然會影響與人互動溝通的能力);但在外卻能侃侃而談、懂得表達自己的孩子呢?


我想來想去,只有兩種可能:

一、孩子學會當雙面人

在家裡極力壓抑,改為向外尋求自我表現的機會與管道。於是孩子會與家裡的關係疏離,彼此感覺並不了解對方。



二、孩子學不會當雙面人

孩子只能選擇在家裡和在外都壓抑想法感受,都做無聲的人,然後不善於溝通表達和人際互動,然後內心抑鬱;或者各個情境都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被大人責備打壓,直到長大發現這才是這世界要的。


或者,第三種可能,就是大人停止不合理的期待讓孩子在家裡好好溝通表達,家長則教導孩子在自己的主觀意見及父母的客觀要求之間求取平衡,然後孩子可以學到這樣溝通協商的能力,在外面也能適當展現這樣的能力,成為無論在哪裡都一致穩定的人。


當然,很明顯地,鼓勵孩子表達意見的父母,一定會更常感受到孩子的「叛逆」和「不受教」,總是一堆藉口、一堆理由、和一堆「為什麼」。但父母要相信自己,我們是大人了,我們知道該如何說明道理來讓孩子理性判斷之後做出比較好的決定;而不是訓練孩子成為不經思考判斷,便直接服從權威的人。


說起來很容易,真的要做到卻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孩子的問題千奇百怪,他會說「我不要吃飯,因為飯不好吃」「我心情不好不想上學」「老師為什麼可以說我活該,但我說老師活該,他卻好生氣?」


如果採用我父母從前對我的做法,那就是直接拿起藤條打下去,回一句「教你做就做,不用囉嗦這麼多」,然後快速解決任何問題;但是造成了我姊經常挨打挨罵而有創傷,而我則是非常沉默壓抑;而如果我繼續這麼沉默壓抑下去,可能今天坐在治療室裡的我就是個案了。


那該怎麼辦呢?我建議父母自己在心裡得想出答案來說服自己為什麼非得順著你的方法行事的理由,然後依著孩子的問題見招拆招。


因此,當孩子說「我不要寫作業」,你不是直接告訴他「你給我寫作業,不然就不要吃飯、以後也都不要上學了!」,而是問問他為什麼不要,然後告訴他你覺得為什麼要的理由,並討論協商出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例如:


最重要的是,家長邀請孩子溝通的態度必須是真誠開放的。不要一邊告訴他「告訴我你在想什麼,你想說什麼都可以」,然後一邊在孩子表達了他心中真誠的拒絕和反抗意願之後又責備他「你怎麼可以這樣」,孩子感覺到你內在實際的拒絕,他就不會願意表達了。


只要家長用真誠開放的態度鼓勵孩子表達和溝通,孩子可能一開始感到不安,或者無法適切表達,但持續嘗試下去,一定會找到雙方可以互動溝通的方式,而孩子也會漸漸成為一個善於溝通的人。而這是在社會上生存一個相當重要的能力。之後有機會再繼續聊聊該如何跟孩子們溝通吧!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