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talWe
ADHD青少年與自殺及藥物治療

發布日期:

2021-03-15

作者:

桃園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 梁歆宜醫師

736

ADHD青少年與自殺及藥物治療

新冠肺炎襲擊全球的2020年,台灣也籠罩在頂尖大學學子自殺的愁雲中。青少年自殺有許多的原因,今天我們來談談ADHD青少年自殺與藥物治療的關聯性。


青少年自殺逐年升高


自殺(suicidality) 依據嚴重度及致死度可分為:尚未付諸行動的自殺想法(suicide thought),非自殺之自傷行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與未造成死亡的自殺企圖(suicide attempt),及因自殺而身亡的自殺成功(commit suicide) 。


在2018年衛生福利部公布國人死因數據,自殺雖未列在國人的十大死因(排行第十一的死因),但青少年因自殺的死亡率卻逐年攀升,成為青少年第三大死因。因此,青少年自殺是個不容忽視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是公共衛生政策的重要議題。


ADHD兒童與青少年自殺風險較高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神經精神疾患,在全世界學齡孩子的盛行率是5.37%(Polanczyk, Willcutt, Salum, Kieling, & Rohde, 2014),台灣兒童青少年的終生盛行率是7.5%  (Gau, Chong, Chen, & Cheng, 2005)。


研究發現,自殺族群中相較一般族群有較高比例的ADHD症狀;且ADHD的個案相較於控制組有較高的自殺意念與自殺企圖。ADHD的兒童青少年常共病其他精神疾患,包含物質濫用、憂鬱症、或反社會行為,此共病也會增加ADHD青少年的自殺風險與危機。


ADHD個案如果合併衝動或是攻擊特質也有較高的自殺傾向。青春期早期(11-14歲)比起青春期晚期的ADHD個案有較高的自殺風險,尤其是ADHD的男性青春期時期自殺死亡率更為高 (Impey & Heun, 2012)。


藥物治療可降低ADHD的自殺意念和企圖

研究顯示針對6 歲以上ADHD兒童,藥物治療是改善症狀最有效的治療模式,對於輕度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個案,多數國家治療指引均將藥物治療放在第一選擇治療方式,在中重度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孩童身上,通常建議合併藥物以及行為治療,以改善其症狀(Gorman et al., 2015)。


陳錦宏教授團隊從1996-2013年台灣全民健保資料分析ADHD兒童青少年自殺與藥物治療的關聯性,發現有接受methylphenidate治療90-180天的ADHD兒童青少年,其自殺企圖風險降低可降低59% (hazard ratio (HR):0.41, 95% 信賴區間:0.19–0.90),如果個案接受超過180天以上的methylphenidate藥物治療,其自殺風險更可以降低72% (HR:0.28, 95% 信賴區間:0.17–0.48)(Liang et al., 2018)。


此外,有篇研究也分析2008年至2018年美國大型資料庫(IBM MarketScan)中ADHD個案有無使用ADHD藥物與自殺意念和自殺企圖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ADHD個案,自殺意念與企圖之發生率密度(每千人/年)依序為中樞神經活化劑組:5.8千人/年、非中樞神經活化劑組:10.5千人/年、未使用藥物組:10.0千人/年。


自殺意念與自殺企圖的整體風險在中樞神經活化劑組較非中樞神經活化劑低(IPTW-adjusted HR:0.70, 95%信賴區間:0.61-0.81),也較未使用藥物組低(HR:0.62, 95% 信賴區間:0.57-0.67)(Siffel et al., 2020)。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自殺身亡的個案生前,多數在事前有跡可循。自殺行為/自傷行為往往是個案求救的訊息。上述研究的結果顯示ADHD兒童青少年個案有有較高的自殺/自傷風險,而適當的藥物治療能降低ADHD青少年自殺的危險。這些結果可以提供臨床醫師或政府、家長、教育單位更了解ADHD的自殺行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即時提供適當的介入措施,以減少ADHD青少年自殺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Gau SS., et al. A 3-year panel study of mental disorders among adolescents in Taiwan. Am J Psychiatry. 2005.
2. Gorman DA., et al.Canadian guidelines on pharmacotherapy for disruptive and aggressive behaviou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r conduct disorder. Can J Psychiatry. 2015.
3. Impey Matthew., et al. Completed suicide, ideation and attempt i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2012.
4. Liang, S. H. Y., et al . Suicide risk reduction in youth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prescribed methylphenidate: A Taiwan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8.
5. Polanczyk GV., et al. ADHD prevalence estimates across three decades: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Int J Epidemiol. 2014.
6. Siffel Csaba., et al . Suicidal ideation and attempt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mong stimulant-treated, non-stimulant-treated, and untreated patients with a diagnosis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