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成績這件事
Release Date:
2021-01-18
Author:
心動家族協會理事長 陳錦宏教授
889
在兒心門診的診間,我慢慢理解了一件事:孩子的情感比想像中豐富,而他們在生活中受到真實環境或同儕的影響,也比想像中巨大,只是大人們有沒有看見。這個女孩的故事,讓我自己又再體會了一次。
女孩第一次來看診時,非常害羞,頭半低著,問她一些事的時候,常常小聲且簡短回答,不然就是望向媽媽,似乎不確定自己講得對不對。問媽媽為何來,媽媽說她過了好久才知道孩子在學校過得很不好,越來越畏縮,然後才知道,她上學每次成績考得都很差,然後很多同學都會故意來問她考幾分。很快地她就知道,他們是故意來取笑她。
媽媽說她從不在意孩子成績,因為她一直都很乖,也不干擾他人。可是沒想到成績這件事變成她被取笑的主因,很心疼孩子明明很認真坐在書桌前,但成績就是不好。和孩子多聊了一下,也細問她在各種生活中的反應,評估起來智能應該不差,然而學習成效卻很差,果然注意力相關的認知功能問題是很明顯的。進一步排了測驗,也果然是如此,也開始了治療。
一段時間後,又考完試了,這次來門診,媽媽就叫女孩告訴醫師他這次考幾分。當然媽媽這樣說,一定是進步,我就笑笑地問她:「這次考幾分呀?」她不好意思地說:「90分。」
「那之前都幾分?」她說:「不及格。」
「那同學們有再問妳考幾分嗎?」她說:「沒有了。」
這一次她頭抬得比較高了,多了些笑容,媽媽也很開心,因為孩子在家也比以前開朗。最近一次門診,又考完試了,問她在學校過得如何,她說過得很開心,而且她這一次考了98分。「那一定沒人敢來問妳考幾分了,」她笑了笑。這次跟醫師說了好多話。問她以前和現在感覺有什麼差別,她說:「以前覺得自己很沒用,怎麼都學不會」,現在就覺得很開心,都懂了。
成績這件事,在ADHD以及治療藥物的領域中,一直是一件爭議,主要是臨床上的確會常常遇到這種藥物治療後明顯進步的例子。而藥物對部分孩子成績的改善,也的確由一些醫學研究所證實。也因此,國外常有大學生自己想辦法取得這類的藥物試圖提高自己的成績,成為引起關切的所謂「非醫療目的的藥物使用」這種不是很恰當的現象。
雖然也有一些大學生研究顯示,沒有ADHD的一般人,用藥並不會讓成績改善。也因為這些現象,反而引起一些對父母帶ADHD孩子就診時,被冠上是為了讓成績好的質疑。
以這個女孩的經歷,我想可能也有人會認為教育不該重視成績,應該做的是讓其他孩子改變這種不當的比較行為,不該讓成績變成學生的標籤等等,這也是好的想法,只是現在的現實生活中,什麼樣的事會每天真實發生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內在影響是什麼,也許除了理想的想像外,大人也同時要去認真聽見與看見。
成績這件事,對這孩子而言,只是她原有的能力因為ADHD這件事限制住了,經過協助,她的能力能夠發揮。所以,最重要的是這孩子看見自己的能力而開心,成績只是這個能力後續的產物。然而,這個符合主流社會中重視的能力與結果,勢必也會讓其生活改變一些事,比如人際互動間的比較。看見自己的能力與在社會中取得有利的位置這兩件事似乎也都一樣重要。
麻煩的是,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這樣明顯的反應,因此也會有一些帶著這樣期待的家長因感到有些失望,這又是另一件需要小心提醒的事。
關於ADHD藥物對成績的研究
一個瑞典追蹤研究從2006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觀察61640位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診斷之患者,使用自我對照的研究設計,來比較在服藥期間與非服藥期間的考試成績。
結果在930位間歇服用治療藥物,經過校正年齡以及反覆測試效應後,服藥期間與非服藥期間比較,測驗成績平均進步4.8分(95%信賴區間2.26-7.34,P值小於0.001)。
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在服藥期間比起非服藥期間有較高的高等教育入學測驗成績。此發現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藥物可能改善患者的學業相關結果。
參考文獻
1.Lu, Y.,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Medication Use and Performance on Higher Education Entrance Tests in Individual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JAMA Psychiatry.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