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亂的ADHD媒體訊息中,如何分辨有用的知識?

發布日期:

2022-11-14

作者:

心動家族協會理事長 陳錦宏教授

1089

在混亂的ADHD媒體訊息中,如何分辨有用的知識?

在台灣,ADHD這個議題不定期(尤其是有人出書時)會出現一些不同的訊息,而這些訊息常常不太一致,讓照顧ADHD的家庭或老師常常很混淆,不知該如何判斷。這個問題在診間、在演講時常常有人會提出來,因為太多人問了,陳醫師就來講幾堂課幫大家一點忙。

其實判斷的方法也不太難,只要掌握幾個重點,就可以區辨哪些是可以參考的知識,哪些是聽聽就好的個人喜好或看法。別人的喜好和你沒什麼關係,那是別人家的事,就像別人愛穿什麼衣服、愛吃甚麼東西,對ADHD孩子與親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幫大家的知識與能力。 怎麼分辨? 


第一、清楚的研究數據。 

知識重要的本質之一在研究數據。 


如果大家看到有關ADHD的一篇文章、一本書,文筆感人、慷慨激昂,甚至加上自己述說卻無從了解真偽的各種故事及經驗後提出的看法,但,沒有研究數據佐證這個觀點。這,就是個人觀點,當作一種看法參考一下就好。


很多書,很多作者,很多網路訊息都是這樣做的,甚至這些訊息被一次又一次的二手傳播成常見的訊息,這就是所謂的「三人成虎」。記得,大家要的是「知識」而非「個人看法」。這是每個人都學得會的原則,掌握了,很多訊息就一目瞭然。 


第二:好的研究數據。 

什麼叫好的研究數據?就是從好的研究方法產生的數據,比方說「雙盲隨機對照介入研究」、「長期世代研究」,或者這些方法一起整理起來的「統合分析」。


舉個例子,有很多用營養素治療ADHD患者的研究,一般研究方法就是參加者都知道有吃到營養素,結果去填寫症狀問卷,常常覺得有效;但是若用雙盲研究,就是參加者不知道是吃到營養素還是安慰劑,結果效果就不明顯。


所以看到數據,要先看研究來源出處及研究品質,很多網路數據,去查其來源常不知從何而來,後來才發現就是有一個人說了這個數據,然後就一直被轉傳。所謂的偽訊息講的就是如此。這個原則稍微難了一點,所以必要時要找懂研究的專業人員討論一下。 


第三:正確的數據解釋。

每個研究都有它的特殊性與先決條件之下的結果,因此解釋推論範圍要適當。比方說,在某個村莊做的研究結果,就不能推演到說全國的結果都這樣。統計有意義,還需看有效幅度,比方說某某方法有效,那「有效」是指進步5分、還是進步50分,意義就完全不同了。更重要的是,不能扭曲研究。


有名的例子是英國BBC電視台多年前報導一個ADHD藥物研究的新聞,找了一個學者來解釋,結果解釋扭曲了原有的研究數據,將有用的藥物效果說成沒用的。數年後,BBC才正式道歉。而這個錯誤說法,又被美國一位記者寫在一本書中,甚至更進一步把藥物講成是有害的,結果又被台灣當作重要的一本書翻譯成中文,還有台灣學者幫忙推薦,即使那是從原本數據就容易看出的錯誤說法,但仍然被以相反方式傳播。 


台灣就有醫師在自己的網站引用一些論文數據,但卻常扭曲原本的研究意義,往相反方向解釋,提出違反醫學指引的說法進而推出另類的自費療法,最後導至由醫學會將其停權,因為那將造成許多患者及家庭的二度傷害。這部份就更難了,所以有問題還是得找更專業的研究專家來討論。 


以上簡單的原則,希望減少大家的混淆。記得,若無法判別,就確認資訊最原始的出處並尋求專家討論,勿根據證據薄弱或無證據的訊息,做重要的ADHD求助選擇。記得,重點在「知識」而非「看法」。知識是你要拿來幫助自己的,看法是別人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