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動孩子做家事的內在動機,養成生活自理能力

發布日期:

2023-06-07

作者:

心風景心理治療所 周彥君 臨床心理師

1682

策動孩子做家事的內在動機,養成生活自理能力

大學二年級的他因為同儕適應問題來到了我的治療室,訴說著自己好像生活白癡,很多家事都不會做。要怎麼教導孩子學會做家事這項基本生活自理功能呢?以下有幾個小技巧,大家可以一起來思考看看!

「我好像生活白癡…不會煮飯、不會刷洗浴室、不會用洗衣機…每次都因為宿舍的事情跟我的室友吵架,他都說我爸媽應該要教我好多本來應該是家裡要教我的事…;我常常在想,以前我爸媽老是要我去唸書,沒有讓我做家事,是不是反而害了我…?!」大學二年級的他因為同儕適應問題來到了我的治療室。

學習的事學校教,那家裡的事,就只有家裡教了。孩子要學會如何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大人?除了知識學習之外,能夠好好生活、好好照顧自己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種能力。我通常不會把家事視為一種「責任」,所謂「家中的每一份子都要分擔的工作」,這樣好像將家事冠上了一種沉重的壓力,但其實家事不就是在家中生活得要學會做的事嗎?如果學會盥洗沐浴、學習進取是必要能力,那麼學會如何好好照顧自己的生活事務也是必要能力。

既然是必要能力,就不會有性別差異、不會因為做不好就不用做、更不會為了加強其他能力而犧牲這個面向;畢竟不會只有男生要學會自己穿衣服、女生不用;也不會因為孩子一下子學不會自己刷牙,就放棄引導他學會這項個人衛生;更不會為了要孩子學會注音符號,就說他可以不需要學會自己用餐。

所以,要怎麼教導孩子學會做家事這項基本生活自理功能呢?以下有幾個小技巧,大家可以一起來思考看看!

一、善用孩子的內在動機

一般孩子兩三歲開始會有一種「我要自己做」的動力,說要自己刷牙、自己開門等等,那是他們想要確立自我價值的時候;所以無論孩子說想要做什麼,只要不危及性命,就應該放手讓孩子自我學習。孩子說想要自己吹頭髮、想要洗米、打蛋,都可以讓他們盡量嘗試。

如果擔心孩子自己做,會搞得更糟,就預先做好心理準備及保護措施吧!然後無論如何都要肯定他們的付出。比如當孩子說想要自己洗米,爸媽就可以在米鍋下面再放一個更大的鍋子接住孩子散落的米粒(甚至洗出來的比留在鍋裡的還多);孩子說想要自己摺衣服,就一件兩件衣服讓孩子慢慢試試看(不需要混在一起,以免把其他原本摺好的又用散亂了~)

二、自然情境的模仿學習

父母備餐的時候其實不需要刻意隔絕孩子,只要確保孩子在安全的情境下,讓孩子從旁觀察父母從事家務的過程,也會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學會這些家事;比起塑膠玩具,孩子其實更喜歡真正的廚房用物與打掃用具。對小小孩來說,並不會覺得家事辛苦,反而充滿好奇趣味:「蛋為什麼本來像水一樣,媽媽弄熱就會變軟QQ?好神奇~」、「媽媽說我不可以玩水,但是洗菜就好像在玩水一樣~」切菜的時候也給他們一根在一旁摸索,洗廁所的時候也讓他們拿一根小刷在一旁幫忙,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做,讓孩子感覺能跟父母一起完成這些家事的感覺很棒。

也因為家務能力很重要的是觀摩學習,所以要用口語及實際行為示範,教導孩子執行步驟,不要認為孩子只要看了就會了,任何再簡單的動作都有可能因為沒有參透箇中奧秘而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比如盛湯倒水,孩子不一定能覺察他們經常潑灑出來是因為他們的水壺或湯匙拿得太高,而且沒有扶著杯碗作為固定的緣故。

三、品質不是重點,持續學習及逐漸進步才是正解

許多父母都會擔心品質不佳、或者擔心孩子花時間執行家務將導致只能有較少的時間溫習課業,而不讓孩子執行家務;但事實上,本來就不該期待他們這輩子第一次拿起鍋子就成為主廚,所有事物的學習都是循序漸進、由簡入繁的。

一開始讓孩子學習搓洗一顆青椒、接下來剝成小塊片狀(拿一個大鍋子承裝食物碎屑,否則家長會打掃得很懷疑自己為什麼要讓孩子「幫忙」)、接下來用牛排切刀練習,更大一些就可以用真正的菜刀和砧板處理食材了,而每一次都引導孩子看見自己的進步,肯定他們能吃到自己親手處理食材的成就感,便能更加誘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四、無論品質與是否應當,都要讚許孩子自助助人

你在便利商店結帳,你會向店員道謝嗎?當你從計程車離開,你會向司機道謝嗎?他們的工作就是為你服務,但你還是會覺得禮貌尊重對方是重要的吧?那為什麼孩子在家裡做了家事,卻被視為應該?或者甚至被責備品質不佳呢?每個人都需要被尊重,無論年紀多小都是。

於是,無論品質如何、無論父母是否三催四請,只要孩子做了家事,就值得好好誇讚他,「謝謝你擦桌子,有你幫忙我覺得好貼心」、「你幫忙打了蛋,讓我更方便煮湯;以後你長大了,也可以自己煮湯來喝耶,是不是很棒~」當孩子執行家務並贏得尊重與成就感,他會自然而然養成協助家務的習慣。

五、小技巧讓家事變有趣

同樣一件事情,帶著有趣喜樂的心情,或者帶著責任義務的壓力去做,會讓那件事情在我們心中的感受大不相同,既然都要培養家務習慣,讓它做起來更有趣不是很棒嗎?

我嘗試將同理心和觀察力運用在家務協助上,效果很不錯~「喔,身為一張沒有手的桌子,如果髒兮兮的,一定會很希望有人可以幫他擦乾淨~你有看到還有哪裡沒擦乾淨嗎?」

長子用遊戲的方式引導么兒一同收拾玩具與客廳的方式也很不錯~「弟弟,我們用袋子裝玩具,再用怪手和拖吊車把他們送到玩具室,就好像工程車出任務一樣!你做得超棒,開車很帥喔!再出一趟任務吧~」

 六、謹慎使用酬賞獎勵的行為介入

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過度辯證效應」,當我們從活動當中獲得酬賞時,反而會失去原先興趣;我們會認為自己之所以做這件事情是因為這項酬賞,而非出於內在動機,於是當之後沒有酬賞時,我們就不願意去做那件事情。比如孩子可能本來沒有很喜歡洗碗,卻也並非特別排斥;但如果你說洗碗就給十元零用錢,以後沒有零用錢他就完全不會去做。

其實如果善用孩子的內在動機,以及養成照顧自己及家庭協助的習慣,並不需要用任何獎勵來酬賞孩子做家務事的行為。孩子學會刷牙你會給他錢嗎?不會,你會大大肯定他的成長進步,讓他覺得自己很棒,成就感和內在動機是人之所以去做任何事情的最大動力,所以只需要好好肯定並感謝孩子的協助就可以了。

如果你家小孩已經成長為青少年,之前來不及訓練他自我照顧的能力,現在想培養家事習慣該怎麼辦呢?

請好好跟孩子溝通,告訴他你也許之前沒有注意到,但現在覺得孩子成長離家的時間越近,教導孩子好好照顧自己的能力非常重要,並與孩子好好溝通學習家事能力的必要,獲得孩子的理解之後有共識地進行家事能力的培養。

一開始孩子可能會非常排斥,三催四請才勉強動一下,沒關係,爸媽千萬要忍住,提醒自己好好執行前面第三和第四點就可以了。無論他們年紀多大,如果未曾培養家事習慣,他們掃地的品質可能比七歲孩子還差,但當然只要肯做,他們學習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把握第三點原則,品質不是重點,持續學習及逐漸進步才是正解;以及第四點,無論品質與是否應當,都要讚許孩子自助助人。

永遠謝謝孩子的幫忙,並引導孩子看見自己的家事品質正逐漸進步,他感受到成就感,慢慢就比較不會排斥,也會更感受到家事執行在幫助自己成長、也幫助家庭運作的好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