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被手機綁架,該怎麼辦?
發布日期:
2022-01-17
作者:
心風景心理治療所 周彥君 臨床心理師
1242
如果孩子沉迷於手機,完全不想花心思在學校課業和家庭裡,除了手機以外,什麼事也不想做;如果管控他的使用狀況,就會非常生氣,甚至把東西亂摔亂丟。請問可以怎麼辦呢?
我的前一篇文章裡提到讓孩子使用手機之前的原則,於是一名網友便提出接續的問題如下:
孩子沉迷於手機,完全不想花心思在學校課業和家庭裡,除了手機以外,什麼事也不想做;如果管控他的使用狀況,就會非常生氣,甚至拿東西起來亂丟亂摔。請問可以怎麼辦呢?
---
2018年底,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宣佈將網路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主要準則為「失控造成生活失能」,即個人對於上網玩遊戲失去控制力,甚而影響他的日常生活功能,比如學校課業及工作任務等,即使個人感知到已產生負面影響,仍無可自拔。
但仔細探究會發現,目前科技進步之快速,讓手機/網路使用絕對不僅限於玩遊戲,或許有大批使用者已經「失控造成生活失能」,卻混雜著社群軟體、網路影片等,使得手機/網路使用的問題行為更加複雜難解。
通常我會建議父母在讓孩子使用手機之前便事先做出約定,並提高警覺地處理任何警訊;如果來不及,只要孩子目前的使用狀況仍在可接受範圍內,仍能規律學習、穩定交友、可以投入在休閒娛樂活動中,就還來得及跟孩子討論協議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手機使用準則,詳情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但如果孩子沉迷手機的狀況已「失控造成生活失能」,影響情緒、生活適應及人際互動,那麼我們就需要考慮不同的做法。
以下提出六點方法,前面提出的三點原則都是「思考」,好好想清楚孩子的問題行為是如何發展至今,確認目前的問題範圍;之後才會進展到後面四點實際「行動」的部分。
酒藥癮者並非全然感覺酒精和藥物是真正的好東西而完全不想戒除,通常是知道這個東西不好,但自覺無力控制,或是沒有其他覺得更好或可替代的東西而持續維持著問題模式;手機使用亦如此,沒有哪個手機成癮的人會覺得自己整天用手機、甚至不去學校是件好事,只是他們沒有動力想要改變,所以父母的態度非常重要。
別急著評價對錯,試著同理孩子對於生活的挫敗感及手機的吸引力,引導孩子思考是不是親子雙方都有責任為失控的手機使用狀況做出調整。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孩子也不是這輩子第一次拿起手機就決定要除了睡覺以外的時間都在使用它(甚至減少睡眠時間來使用手機)。
父母一開始可能也想過要管理監督,卻在不知不覺間逐漸失控。參考我的前一篇讓小孩使用手機前,六項遵循原則文章,思考其中到底是哪一個或哪一些環節出了問題,讓孩子的手機使用狀況逐漸達到失控的地步,省思父母和孩子在手機使用過程所扮演的角色,雙方都有責任和義務共同承擔。
父母承擔了未盡管理義務的責任,也會激發孩子想要承擔自我管理的責任,雙方共同承擔與改變,可以協助孩子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會更接納親子雙方共同討論出來的合理手機使用的規範。
如果父母過去鮮少執行管理監督的責任,直到孩子失控之後才想要減少使用頻率,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事到如今才來關心我會不會太遲~」的感覺,如果父母激進地直接阻斷所有手機使用,視孩子的性格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溫馴的孩子可能迫於無奈下從此不再使用,但如果孩子並沒有感受到真實生活的樂趣,他不用手機仍可能無法享受生活,也許整日昏睡、頹廢度日;也有孩子因為沒有被管控使用的習慣,容易造成親子衝突,甚至產生類似其他成癮問題的戒斷現象,如情緒暴躁易怒、不擇手段渴求手機使用、甚至傷人自傷的衝動行為等。
一個興趣廣泛、享受在學校交友學習及家庭生活的孩子,他的手機是眾多有趣的資訊來源之一,頂多就是「手機用太多」,而絕對不會「失控造成生活失能」;所以需要好好思考,為什麼孩子沉迷網路世界,而不願意投入實際生活呢?也許學校充滿學習或人際挫折,家庭充滿疏離與衝突的氣氛,讓孩子感覺現實生活不令人期待與喜愛,反而在虛擬世界裡滿足了他的需求。
比如說,遭受校園霸凌的孩子可能或躲在相對安全的虛擬世界中尋求自我保護;渴望人際互動卻在實際生活中無法獲得滿足的孩子,就會在網路交友軟體尋求交流;在現實生活中低成就或害怕挫折的孩子,就會在遊戲中獲得成就感與安心,只要投入時間不斷練習就可以有不差的表現,而且遊戲就算死了還可以不斷重來,但人生可不容許如此,甚至家長或孩子本身都不容許有一丁點的挫折失敗,而避免在生活遭遇挫折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生活。
找出孩子的困難並處理解決,會有助於孩子重回實際生活,比如與校方合作妥善處理霸凌問題、降低孩子對於校園生活的抗拒,與孩子討論促進同儕互動關係的方法,肯定孩子任何微小的進步與成就逐步提升自信心等。
孩子如果偶爾願意將目光轉移開螢幕時,就要讓那些時間更加充實並具有吸引力。比如說,孩子好不容易有一次願意一起去打球運動,便要讓那個過程變得更輕鬆有趣,也許一起喝飲料、吃冰,並且盡量避免嘮叨批評(「你就是因為都一直用手機不運動,所以球打得這麼爛」[改為「我喜歡和你一起做什麼的感覺,動一動也挺不錯的喔?!」)
把握每一次機會逐步延長孩子投入生活的時間,用同樣的原則態度持之以恆,孩子也許第一次只打了十分鐘的籃球就吵著回家用手機,下一次他會願意跟你打十五分鐘的籃球外加喝半罐運動飲料,再下一次他可以打三十分鐘並且一起吃一頓晚餐;孩子越體會到實際生活的充實樂趣,越可以減少手機耽溺的時間。
也許我們化約孩子「手機成癮」的問題之前,可以較精緻地去觀察看看孩子使用手機都是在做些什麼呢?每個孩子都不盡相同,觀察孩子在虛擬世界裡面獲得了什麼,可以依據孩子的喜好去發展投入真實興趣,將有助於幫助我們的孩子重回現實生活。
比如孩子喜歡看手機影片,就改為看電視電影、參加戲劇表演課程、甚至自己拍攝玩具開箱影片等;孩子熱衷手機遊戲,那麼就讓孩子去學習電腦語言或程式設計,如果是射擊、對戰或駕駛遊戲類,就帶孩子去電子遊藝場、漆彈或VR體驗,如果是冒險奇幻類,就帶孩子實際四處走走看看這個大世界是如何充滿冒險與挑戰;孩子較多時間在社群網站流連,那麼就好好跟孩子聊聊他的朋友,積極鼓勵孩子與友伴經營實際的互動關係,或者塑造一些自然互動的情境,邀請其他同齡者或是孩子的同學全家一同出遊,締造親子及同儕自然互動的機會等等等。
和孩子討論他的喜好,以及他投入實際生活之後的想法感受,他喜不喜歡這些冒險?有沒有交到朋友?有哪個部分覺得不錯又有哪個部分覺得有待加強?重點是與孩子的互動過程讓他感覺家長真的有心想了解並參與他的生活,也會激發他想要參與自己生活的動機。
就像我們很容易養成熬夜的壞習慣,要改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卻不太容易一樣,「改掉壞習慣並養成好習慣」的時間會比「養成壞習慣的時間」要長得多,也許要半年一年以上,才有辦法改變短短兩週就養成的手機使用壞習慣;所以如果父母試過了上述方式,不斷感覺自己熱臉貼冷屁股,不斷遭到孩子拒絕,仍請務必溫柔地堅持下去。
只要孩子真的有幾次機會體驗到投入真實生活的樂趣,親子關係也改善,他會越來越願意投入生活,此時再搭配我前一篇文章提到親子雙方約定手機的使用原則,便可以逐步改變孩子的問題行為模式。
7.就醫或安排心理治療/諮商,處理其他問題成因
如果以上方法真的都盡可能地嘗試了,仍然感覺有困難執行與改變孩子的手機使用問題,那麼或許就醫評估問題嚴重度、以及確認是否有其他問題干擾孩子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舉措。臨床上發現,許多手機/網路成癮者有懼/拒學、注意力不足/過動疾患、對立反抗疾患、憂鬱症、焦慮症、身心症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讓孩子的手機使用問題更加複雜難解、也更困難獲得改善。
就醫之後視情況搭配藥物輔助情緒管控,安排心理治療/諮商了解個案的問題成因與改變策略,以及家族治療共同討論親子雙方可以共同改善的方向等,多管齊下將能協助孩子更有效率地學會自我管理手機使用的技巧。
手機使用與其他成癮行為的差異在於,其他的成癮行為追求的是完全戒除,完全不喝酒、不吸毒、不賭博、不抽菸等等;但是手機通常不太可能這一輩子完全不使用,所以重點並不是不使用就好,而是「自我管理與控制」,教導孩子學習自我管理,善用其他紓壓方法,重新拾回對於實際生活的樂趣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