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型雙相情緒障礙症的臨床表現、疾病原因

發布日期:

2021-10-11

作者: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 吳孟寰醫師

1532

第一型雙相情緒障礙症的臨床表現、疾病原因

 第一型雙相情緒障礙症,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躁鬱症」。因個案常在春天等季節交替時發作,所以過去又被俗稱為「三月桃花癲」。很多著名藝術家和名人,如貝多芬、梵谷、英國首相丘吉爾、海明威等都曾深受雙相情緒障礙症所苦。


第一型雙相情緒障礙症常會出現躁症與鬱症交替發作。躁症發作時,旁人可能會感覺個案性格突然改變,例如平時沉默寡言,突然話量變很多、講話速度變快,或是無來由地情緒突然變得很高昂、愉悅,睡眠需求減少、好像不需要睡覺、精神卻很亢奮,思緒也動得很快、腦中出現很多天馬行空的計畫與點子,活動量增加、變得很忙碌、社交活動及性慾也可能增加,躁症發作時個案也會變得非常有自信、甚至會覺得自己有特殊高超的才能和身分。

這段期間個案也可能會變得很慷慨、花費增加、或作出許多衝動、未經理性規劃的投資等,且上述症狀表現會持續超過一週[1]。鬱症發作時的症狀則跟躁症相反:心情變得低落、莫名哭泣,個案會覺得快樂不起來、以前有興趣的事提不起勁去做、或做起來也不像過去一樣有趣味,也常有胃口變差、體重下降情形(但也有些人是以食慾和體重增加來表現),常出現睡眠障礙(如: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清晨早醒等),注意力無法集中,思考、講話、動作變緩慢,常覺得疲累、失去活力,對自己和環境有負面的想法,自信降低、覺得自己很沒用、感到無助、對未來沒有希望,甚至有想死的念頭和自殺的企圖等,上述症狀通常會持續2週以上[1]。


第一型雙相情緒障礙症的成因還不明確,目前認為與基因遺傳、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失調等有關,如果父母、手足有罹患雙相情緒障礙症的人,得到雙相情緒障礙症的機率也比較高。環境的壓力事件也可能與雙相情緒障礙症的發生有關,分居、離婚、孤寡的人發生雙相情緒障礙症的機率也較高[1]。


第一型雙相情緒障礙症盛行率在1%以下,男女比例約1:1。第一型雙相情緒障礙症發病多在30歲以前,第一次發作有可能是躁症或鬱症。如果躁症發作在不典型的年齡(如太小或太老)的話,則需要考慮其他原因或生理疾病(如:額顳葉神經認知疾患或自體免疫誘發的腦炎等)因素的可能。

在第一次躁症發作後,超過90%的個案會再復發,所以在躁症症狀穩定後仍需要持續治療一段時間。


大部分的個案(約60%)在躁症發生前都先有一段鬱症的發作[1],臨床研究發現,在躁鬱症的整個病程中,鬱症佔了很大的比例,也與個案長期的功能障礙和自殺風險息息相關,因此雙相情緒障礙症中的鬱症治療及預防也是非常重要的[2-5]。

研究顯示,藥物治療對情緒穩定最有效,而非藥物治療則對預防復發、減少住院、改善症狀嚴重度及恢復社會功能有部分效果,個案應與醫師充分討論,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rlington, VA 2013.
2.Judd LL, Akiskal HS, Schettler PJ, et al. The long-term natural history of the weekly symptomatic status of bipolar I disorder. Arch Gen Psychiatry 2002; 59:530.
3.Judd LL, Akiskal HS, Schettler PJ, et al.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long-term weekly symptomatic status of bipolar II disorder. Arch Gen Psychiatry 2003; 60:261.
4.Simon GE, Bauer MS, Ludman EJ, et al. Mood symptoms, 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disability in people with bipolar disorder: specific effects of mania and depression. J Clin Psychiatry 2007; 68:1237.
5.Rihmer Z.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of suicide in bipolar disorders. Clin Neuropsychiatry 2005;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