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安眠藥能安眠嗎?)我們介紹了安眠藥使用的時機和規則,這一篇我們來談談安眠藥使用上要注意的副作用和風險。
1.安眠藥的藥效
簡而言之,就是指「讓人覺得有睡意、想要入睡所費的時間長度」或者「能維持睡眠的效用長度」,有些安眠藥可以在10分鐘內發揮出效果,有些可能需要一個小時,有些在入睡之後1.5小時就失去效力,有些藥可能持續隔天早上都覺得昏昏欲睡。
一般來說選擇快速幫助入睡的藥,可以有效降低有入睡困難者的入睡時間,而且這類的導入睡眠藥物通常效力較短也比較安全。而經常在半夜醒來睡不著的人,可能會選擇半衰期較長的長效型安眠藥,也較能維持睡眠的穩定,缺點是可能早上醒來仍會有昏沉感。
2.影響睡眠品質
上篇文章我們提到安眠藥只有幫助你入睡,減少夜間清醒的機會,但是也會降低你的深睡(第三期)睡眠、增加淺眠(第一、二期)的時間,試想看看,如果你的失眠情況不嚴重的情況下,這時選擇安眠藥是否符合您的安眠效益?
3.抗藥性(tolerance)
安眠藥持續使用一段時間以後效果會打折,這是許多人服用安眠藥會越吃越多的原因。在學理上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在長久使用後大腦對這類的藥物敏感性會減少,就需要更高的劑量才會達到效果。
4.停藥後的反彈
相信這是許多長期服用安眠藥患者最害怕發生的事,就是停藥之後會導致比服藥前更嚴重的失眠,藥物反彈原因是來自大腦對於安眠藥的慣性,如果是已經長期服藥的病人,需要慢慢降低服用劑量來緩和貿然停藥造成的反彈性失眠。
5.安眠藥成癮性
長期習慣服用安眠藥的人,通常會有「不吃藥就會睡不好」的想法,強烈排斥停藥的心理作用我們稱為『藥物依賴』,通常是失眠者面臨停藥時不好的經驗(可能是藥物的反彈性失眠),為了確保自己能一夜好眠,只好再度選擇服用安眠藥。
6.安眠藥的安全性
安眠藥的鎮定作用,可能會降低服用者的反應時間和協調性,會影響判斷力,導致如開車、機械操作、進行決策時會出現問題。此外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服用安眠藥似乎與死亡率上升之間的關聯性,雖然目前無法證明安眠藥使用者和健康因素的明確因果。
7.藥物副作用
安眠藥和其他的藥物一樣,也會有不良的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暈眩、失憶、夢遊、注意力不集中、口乾舌燥、腸胃不適等,體內藥物的活性也會跟其他藥物或物質(酒精)有交互作用,使用上也要清楚讓醫師知道,選擇避開或降低這些副作用對生活的影響。
上述針對安眠藥物的風險和副作用的討論,其目的就是提醒您或身邊的家人,如果罹患慢性失眠,需要藉助安眠藥助眠,請和醫師討論諮詢過後再來決定要不要服用,當然從失眠的角度來看,長期的失眠可能造成身心健康或生活品質的影響,而安眠藥確實可能為你改善睡眠。
但以作者角度來看,助眠藥並不是最安全有效的首選,使用之前請先跟醫師討論後擬定最適合自己的藥物和治療方式,才是最佳決策。
參考文獻:
1.McMillan, J. M., Aitken, E., & Holroyd-Leduc, J. M. (2013). Management of insomnia and long-term use of sedative-hypnotic drugs in older patients. CMAJ, 185(17), 1499-1505. doi:10.1503/cmaj.130025
2.Schroeck, J. L., Ford, J., Conway, E. L., Kurtzhalts, K. E., Gee, M. E., Vollmer, K. A., & Mergenhagen, K. A. (2016). Review of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leep Medicines in Older Adults. Clin Ther, 38(11), 2340-2372. doi:10.1016/j.clinthera.2016.0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