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talWe

找知識

安眠藥能安眠嗎?

主講人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賴俊廷博士後研究員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的統計,台灣人一年使用安眠藥的量約3.2億顆,排列起來相當於國道一號的長度,可見國人對於安眠藥的依賴程度。安眠藥的使用已接近濫用的程度,成為現代社會關注的議題。讓人不禁想問:大家都真的是有失眠的問題,還是安眠藥成了睡眠工具?

其實這個結論並不令人驚訝,目前為止大部分的處方安眠藥物都被食藥署列為管制藥物,需要醫師的處方箋才能使用。那吃了安眠藥就能安眠嗎?我們先來介紹安眠藥的屬性。

大部分的安眠藥都作用在大腦一種神經傳導物質(Gamma-aminobutryic acid, GABA) 的受體上,GABA在大腦的作用就是「抑制神經活性」的神經傳導物質。回到先前我們對酒精的描述一樣,抑制神經傳導就像把控制意識的大腦皮質給擊昏,並不等於會形成正常的睡眠。

所以由內而外自然發生的睡眠,與經由外在條件(如酒精或助眠藥物)抑制腦部活動而產生的反應,其實並不一樣。我們的腦中有些區域在正常睡眠之下反而是活躍的,這些大腦區域在自然狀態下睡眠會誘發大腦進行同步性的放電,執行大腦賦予睡眠的功能(可參考前面文章)。

雖然目前安眠藥相較於酒精,發展出更多的專一性,盡量降低對大腦的全面抑制功效,針對不同功能需求發展出許不同的類型,但目前的結論仍舊是:助眠藥雖然能讓你感覺似乎睡得很好,但請記得──睡眠還是天然的最好。

在什麼情況下適合服用安眠藥呢?請大家在要求醫生開立安眠藥的時候,先和醫師討論以下的問題:

1.睡不著有明確的原因嗎?
有很多失眠的因素單純是因為生活壓力事件導致。失眠是因為其他疾病的疼痛嗎?有沒有合併焦慮和憂鬱等精神疾病的共病呢?這些都必須釐清。

2.有嘗試過其他種幫助睡眠的方式嗎?
很多失眠的病人在尋求安眠藥治療前,可能有自行嘗試各種方式,如服用抗組織胺、褪黑激素等,或已經有服用安眠藥的經驗,在嘗試停藥後出現嚴重的失眠反彈。可以跟醫師討論是否接受過非藥物方式治療,例如培養健康的睡眠衛教、放鬆訓練或認知行為治療等方式,原則是盡量避免長期使用安眠藥入睡。

3.你的失眠情況和想要達到的安眠目標
依照目前失眠分類,失眠情況又可分成入睡困難、睡眠容易中斷和容易早醒等症狀,醫師會依照你的失眠情況開立不同效期的安眠藥,例如入睡困難的病人只要開立短效能幫助入眠的安眠藥即可。如果有合併焦慮或憂鬱的病人,藥物的選擇上又會有所不同。

當你選擇服用安眠藥來治療失眠的時候,也要遵守下列規則:

1.請勿擅自增加劑量:醫生在給病人開立處方時都是考慮最低的有效劑量,擅自增加服藥劑量會影響醫師對你病況的判斷。

2.想要就寢前就服藥:很多人上床之後發現自己睡不著,才急著起來服藥,不只增加了藥效發揮時間也可能將安眠藥的作用帶到早上,影響起床時間。

3.確定失眠問題已解決就停藥:一般來說急性壓力誘發的失眠,都是短暫且容易改善的,二到四週的用藥期間比較難有藥物反彈性失眠或耐受性的後遺症產生。

失眠的痛苦不小,但很多人因為開始使用安眠藥處理失眠後,就迷上藥物的速成功效。然而,謹記藥物帶來的睡眠並不是自然的安眠,仍存在著許多的後遺症,包含長期服藥後產生了藥物依賴,不易戒除的問題又帶來了另一層的痛苦。因此,好好地與醫師討論失眠成因、以及使用藥物的必要性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Atkin, T., Comai, S., & Gobbi, G. (2018). Drugs for Insomnia beyond Benzodiazepines: Pharmacology,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Discovery. Pharmacol Rev, 70(2), 197-245. doi:10.1124/pr.117.014381

2.Schroeck, J. L., Ford, J., Conway, E. L., Kurtzhalts, K. E., Gee, M. E., Vollmer, K. A., & Mergenhagen, K. A. (2016). Review of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leep Medicines in Older Adults. Clin Ther, 38(11), 2340-2372. doi:10.1016/j.clinthera.2016.09.010